Thursday, January 24, 2013

怪誕經濟學 (Freakonomics)

Freakonomics
Steven D. Levitt & Stephen J. Dubner 
「請謹記,理想和現實是有分別的。」

經濟學家要探討的,不是在烏托邦中,人與人之間理想的行為模式 — 那是屬於道德 / 哲學 / 法律的領域。他們埋首在一堆堆冷冰冰的實例和數據中,不加任何道德批評,著眼研究有血有"慾"的人類,在"缺乏性" (Scarcity) 的大前提下,在生活中怎樣選擇、求存及互動。

(1) Economic at root is the study of incentive
只要有足夠誘因,任何人也有可能作弊。 在芝加哥,公立學校老師的去留自跟學生整體成績掛勾,便發現有老師作弊。同理,找出對象最想食的紅蘿蔔或最害怕的棍子(且勿論方法的道德對錯),是有可能改變任何人類的行為模式。

(2) Asymmetry of information
獨家資訊是最值錢的。發放了,價值便會遞減。當人人都知道的時候,你便無法再"搵笨"(找一個比你知得少的人)。所以,無論是地產經紀,專業醫生,傳媒記者,以至企業政府,或多或少都會把玩資訊不對稱的優勢,製造惶恐和依頼,令你乖乖地多花錢買他們(有時是不必要的)的服務。

(3) Conventional wisdom is often wrong
什麼是傳統智慧?通常都是簡單方便,認受性高,但往往未經驗證。九十年代美國的青少犯罪率下降,我們直覺會歸功於警方。但真正原因,卻是源於七十年代墮胎合法化,令最有機會成為罪犯的嬰孩無法出生,於是到了九十年代,犯罪率便急速下降。

又譬如:大部人會恐懼空難多於車禍,理論是:開車是我們熟悉及可以控制的;而乘搭飛機時,命運卻操縱於機師手上。但實際上,在美國,每年有四萬人死於車禍,卻只有少於一千人死於空難。

試用上述邏輯再想想:政府要決定撥款,究竟應用於對抗恐怖襲擊,還是用來推廣預防心藏病? 你會讓你的年幼子女,去一個有槍械的朋友家中玩耍,還是去一個有泳池的? ( 提示:實際或然率比對危機的熟悉程度重要。)



Wednesday, January 23, 2013

心的視界 – 柯錫杰

這次往澳洲旅行,其中最大的得著,是跟做業餘攝影導師的朋友學拍照。劈頭第一句訓話:「不必花費在最新款的器材上,鎖定你的主題,用心想好構圖,point and shoot !」

無獨有偶,跟柯錫杰亦師亦友的William Silano 也常對他說:「不必花大錢在你的器材設備上,拍照用的是你的腦袋。」

一張好的照片,是讓人看得感動。而所謂藝術,其實離不開作者借用文字、圖畫、音樂、以至照片等等不同的媒體,來表達這一份感動。一個好的攝影師,是用心眼去看世界。對被拍攝的對象,心裡必須懷著一份「愛」。攝影師不會只想著自己要拍什麼,而是把心放空,沒有任何預設的要求,嘗試去代入、去體會被拍攝者那份更深層的美和情感。人與人之間,是可以沒有任何目的。從框框裡走出來,生命便自由地活起來。

「看一個人的照片,就知道他的心有多大。」

懂得從生活的點滴找到善與美,是一種智慧,也是一種福氣。

盲母
節錄自書中:「在沒有去日本之前,我曾到高雄中洲半島拍照,遇到一還對盲人夫婦帶著兩個孩子向漁家乞討,當時拍了一張〈盲眼的夫婦〉。從日本回來後,路過台南安平時又遇上這家人,但小孩變成三個,爸爸卻已經過世了 。我心想這家子這樣生活太危險了 ,車子來了她也看不見。於是我對她說: 「妳趕快把小孩帶到孤兒院寄養吧。」這媽媽停了一下說:「先生謝謝嗤。」 她覺得小孩還是在她的懷抱裡最幸福。 這張照片就是在她笑著拒絕的那一刹那拍下來的....多年後我仍時常想起這家人,後悔自己爲什麼沒有繼續伸出援手。聽說她一 個人眞的把小孩都扶養長大了 ,但她擔心小孩跟她在一起會有自卑感,所以孩 子大了以後,她不跟他們住,一個人在山上的一座廟那裡乞討....但我心裡一直有種遺憾,身為攝影家,除了旁觀紀錄之外,難道不能介入嗎?四十年了,我常常想起這問題。」